党群建设

THE CONSTRUCTION OF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建设 » 专题聚焦

脱贫攻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

2020-07-03 阅读次数:2194 新闻作者:江西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正是在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引领下,我们党把扶贫脱贫作为关乎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始终坚持脱贫攻坚为了人民、脱贫攻坚依靠人民、脱贫攻坚成效由人民评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

“一个不能少”,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这既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贫困群众的关心关怀和脱贫攻坚的坚强决心,回答了脱贫攻坚“为了谁”的问题,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消除贫困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内在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一切形式的奴役、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内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天然基因。由此,提出要废除不合理的、不公平的资本主义制度,“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同时,也明确提出共产党人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代表人民群众利益。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这项历史性工程,就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工作,进行战略性考量、全局性安排,领导人民逐步消除贫困、增进人民福祉、创造幸福生活。我们党关于脱贫攻坚的全面部署与系统举措,建立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道路等,都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心怀人民、不负人民”的政治情怀。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贫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倾听人民声音,认真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大力解决贫困群众就业、教育、就医、医疗、社保、养老等生产生活问题,不断满足贫困群众在物质、文化、政治、民生和生态等各领域的利益需求,提升贫困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和发展层次。始终坚持补齐贫困群众发展短板,加快推进民生领域工作,健全社保兜底机制,普遍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使“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真保障,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激发内生动力”,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表明了脱贫攻坚的依靠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攻坚必须依靠群众,组织和支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这既充分阐明了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作用,才能创造打赢脱贫攻坚战这项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伟业,回答了脱贫攻坚“依靠谁”的问题,也深刻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贫困群众有通过努力奋斗获取幸福的能力和潜力。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全国各地下大力气做好贫困群众动员引导、教育组织工作,注重治贫与治愚、富口袋与富脑袋相结合,培育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观念,摆脱意识贫困、思想贫困,拔除“穷病根”。注重在思想上“扶志”,坚持正向引导激励机制,克服少数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激发他们敢想敢干、敢于追梦的内在愿望和信心。注重在能力上“扶智”,完善劳务补助、生产奖补、以工代赈等机制,用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产业扶贫增强持续增收的“造血”功能,用科技扶贫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支持引导贫困群众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实现脱贫致富。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智慧转化为鲜活的实践,才能形成脱贫攻坚的巨大内生动力。因此,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尤为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完善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鼓励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加扶贫项目,形成了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和致富动力。另外,也特别重视激发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的创造性,支持他们大胆改革、创新探索,干部“微商”、爱心认购等模式应运而生。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要继续推进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一领办三参与”产业发展扶贫、“互联网+”社会扶贫、消费扶贫等好经验好做法,打通制约贫困地区生产消费的堵点难点,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

构建大扶贫格局。脱贫致富不仅是政府和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我们党始终坚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全国联动、全民共举,实施驻村帮扶、东西部协作扶贫、定点扶贫等举措,形成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各级扶贫主体组织推动、社会各界守望相助的大扶贫格局。同时,广泛动员、凝聚力量,搭建平台、开辟渠道,激活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要素,支持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协同参与,拓展了脱贫攻坚的资源总量,形成了全社会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要群众认账”,回答了“谁评判”的问题,明确了脱贫成效由人民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这回答了脱贫攻坚成效“谁评判”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评判标准,也深刻揭示了人民是“阅卷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评价。

把“贫困群众满意”作为脱贫成效检验标准。脱贫攻坚的成色和质量要以贫困群众是否满意高兴、贫困群众生活是否得到改善、贫困群众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为根本准则。然而,贫困群众的满意并非来自于虚假的套路、夸张的宣传、空洞的言语,而是来自于实实在在的行动、真情实意的投入。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急一时之功、不图一己之利,紧紧围绕“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等要求,坚持“一村一扶”“一户一帮”,因地制宜实施脱贫措施,及时解决群众关切问题,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赢得贫困群众的真正满意。

严格考核监督机制。脱贫攻坚越是到了最后阶段,就越要积极担当作为、保持攻坚态势,不拖延不抢跑,防止松劲懈怠、消极厌战,防止冲刺抢跑急于“清零”;就越要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成熟一个摘帽一个,不降低标准、影响成色,不搞虚假式、算账式、指标式、游走式、突击式脱贫,确保脱真贫、真脱贫。应不断完善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跟踪监测、动态管理,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提前做好帮扶准备,为巩固脱贫成果加上“保险阀”。应继续实施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督查巡查,整治问题不手软、转变作风不懈怠,重拳出击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严肃问责弄虚作假的作风问题,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脱贫答卷”。

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重点解决的是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而要实现脱贫后的稳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的持续改善,真正接受人民的检验、历史的检验,还必须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有机衔接。必须抓好产业衔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将产业扶贫转变为产业兴旺。必须抓好人才衔接,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抓牢“在乡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抓实“返乡创业人才”提供政策支持,抓活“下乡人才”引进技术精英,将扶贫尖兵转变为振兴队伍。唯有以为民之情、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高位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从目标任务、政策规划、制度机制等方面实现两者的“同频共振”,才能与人民携手迈向更为富裕幸福美好的生活。